中医养生之秋季养生
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秋季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所以秋季养生贵在顺应季节特性,养阴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健康饮食,预防秋燥
秋天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 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等;也可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梨、荸荠、银耳等。此外,还应多喝水,以补充人体丢失的水分;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有很大的好处。
2、调理脾胃,慎食瓜果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预防秋乏,加强锻炼
俗语说“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且要适度,以免汗出过多损害人体之“阴”。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早起早睡,静养心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就是说,在秋季三月,万物收藏,人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早睡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使肺气清”。
5、衣装适宜,谨防着凉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在此季节,我们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过早、过多添加衣物,只要不是过于寒冷,就要尽量让机体保持于凉爽状态,让身体得以锻炼,使其具有抗御风寒的能力。但是金秋季节,气候变化无常,体质偏弱的一些老人儿童则应顺应气候变化,适当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发呼吸道等各种疾病,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
6、结合自身情况,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燕窝、银耳、蜂蜜、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常用的药物有百合、西洋参、枸杞、麦冬等。
1、百合
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
2、枸杞
补肾养肝,明目安神,适用于一年四季食用。
3、西洋参
具有补气滋阴,清热生津的效果,与其他参的功效有所不同,经常服用也不会上火,对于熬夜,虚火上升的人,服用能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4、麦冬
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作用。口鼻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心烦不眠者服用尤其适合。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