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型布尼亚病毒?

发布时间:2023-06-22 作者: 来源:

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以下简称为SFTSV),2009年由我国学者首次从蜱虫体内发现并报道的一种新型RNA病毒,可导致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高达6%~30%,预后差。SFTSV的来源和带菌者仍然未知,但蜱虫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可在人群中通过血液接触等进行传播,但人一人传播,潜伏期较蜱咬伤短,症状轻,早期诊治预后良好。该病主要发生于林区、丘陵等地带,多发于春、夏季节,潜伏期可能为1~2周。

查阅相关文献,国内仅有1例猫咬伤致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国际上也仅有1例猫咬伤致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相关报道:日本一妇女被猫咬伤后不幸病逝,尸检发现是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导致的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在国内只通过蜱虫叮咬感染,也可能是猫感染了SFTSV,通过唾液从咬伤处传染给患者,患者就是被病猫咬伤后感染上了SFTSV。尽管该猫没有被明确诊断为病毒学上的SFTSV感染,但这些数据有力地支持了患者直接感染了病猫的SFTSV的假设。

感染SFTSV有哪些临床表现?

感染SFTSV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难以与其他疾病鉴别,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早期临床资料提示,SFTSV临床表现为发热、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口腔出血、局部淋巴结肿大,常见的症状还包括蛋白尿、血尿、头晕、头痛、寒战。实验室检查结果常为乳酸脱氢酶、转氨酶升高,其次为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丙氨高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升高。

SFTSV的治疗与预防

SFTSV的治疗主要为支持治疗,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但效果有限。抗生素可预防或治疗继发性细菌感染,特别是有蜱虫叮咬史的患者。研究显示,替加环素或新喹诺酮类可预防蜱虫叮咬传播的细菌性感染,此类抗生素的益处除了杀菌或抑菌作用外,还能抑制机体炎性反应。

目前尚无预防SFTSV感染的疫苗,主要预防措施是防止蜱虫暴露或叮咬,避免接触SFTSV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医务人员或确诊患者的接触者均需进行基本的个人防护,包括手套、面罩以及眼和皮肤的保护;流行季节时人群防护包括喷洒杀虫剂、穿长袖衣服、尽可能避免进入疫区等。针对孙阿姨的病情,急诊医师团队继续给予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感染、保护脏器功能等对症处理,以及隔离治疗,后转往感染科继续治疗。治疗后恢复情况较好。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