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十八般武艺 |温燥凉燥大不同,这些养肺润燥的茶饮+穴位请收藏
9月23日,我们迎来秋分节气。《月令七十二集解》道:“秋分,八月中。”秋分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秋分后,气温下降速度加快,农谚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说法。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云,“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那么,在人体上又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该如何度过秋分呢?秋分过后,人体的阴阳之气到了阳消阴长的过渡期,此时养生应顺应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汪雯博士教你有效防秋燥。
饮食温润 养肺润燥
中医认为,秋燥有温燥凉燥的不同。初秋天气温暖,燥邪偏温属于温燥。临床上常出现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便秘等不适。秋分至,天气转凉,则多为凉燥。临床上多表现为头痛鼻塞、恶寒怕风、咽喉干痒阵咳、皮肤干痛等症状。
汪雯提到,两者在治疗上均以润肺解表为法,只是使用的解表药药性不同。发生温燥症状时,可取桑叶、杏仁、沙参各10g、陈皮5g,与1-2个梨皮一起煲水,当饮料喝;目前深秋至,常以凉燥为主,则可选择苏叶、杏仁、前胡各10g,配以陈皮5g或玫瑰花5g煲水喝。
注意:如果症状明显且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尽快到专科医院就诊。
顺应秋气 注意防寒
从秋分开始,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中医认为,“秋冻”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通常情况下,秋天天气偏向于“凉而不寒”,适当秋冻,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抗寒防病。但素体虚弱的老人、儿童,早晚要注意防寒,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腿脚受凉,诱发腹痛、腹泻及呼吸道疾病。
顾护脾胃 收敛情绪
秋分时节,气候转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素体脾胃气虚之人,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忌暴饮暴食。所以要适当多食健脾和胃、益气消食之品,如山楂、炒麦芽等。
秋天在五脏对应于肺,肺在志为悲。所以秋季要尽量“收”好心情,培养自己乐观的情绪,做到内心平静、神志安宁、情绪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否则容易损伤肺气。
中医有“常笑宣肺”之说,经常笑一笑,能扩张胸廓,有助宣发肺气,调节情绪。还可以登高观景等方式使自己心旷神怡,陶冶情操,调整不良心情。
下面,汪雯从养生茶饮、穴位保健等方面帮助大家更好的守护健康,赶紧收藏起来。
1.薄荷菊花茶饮
薄荷、菊花、北沙参、百合、麦冬、甘草等药味组成,具有润肺防燥,养阴润喉的功效,尤其适合温燥或凉燥不甚者。
2.党参陈皮茶饮
由党参、陈皮、白术、甘草、山楂、麦芽等药物组成,可以健脾益气、养肺润燥,适合深秋凉燥之症者。
此外,居家养生也可以多关注下面2个穴位。
01 足三里穴
取穴: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
02 中脘穴
取穴: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以上两穴每次按揉3分钟,每日2-3次,能感受到酸、胀或痛等得气感为宜,也可两穴艾灸20分钟。有健运脾胃,防治胃肠疾病之功效。
运动调养有推荐
汪雯表示,秋分时节,可通过运动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锻炼,可适当选择户外运动,如登山、游泳、慢跑、散步、练六字诀、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