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职工文化

 

头上疙瘩疯长成“蛋”!元凶竟是“吃骨头”

发布时间:2025-09-10

有的人年纪轻轻,一拉冰箱门竟然手臂骨折了;还有的人骨头疼还伴有贫血、肾功受损;甚至有些人老犯困,和人聊天过程中居然睡着了……这些“怪病”经确诊,最后都指向一种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60岁以上的人群,早期症状具有迷惑性,常被称为“隐形的银发杀手”,因其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浆细胞产生恶变,导致破骨细胞活动能力变强,成骨细胞活动能力下降,也被称为“会吃骨头”的恶性肿瘤。今年85岁的丁奶奶半年前也被这种疾病折磨的苦不堪言。


奇怪!八旬老人头上长出“鸡蛋”


丁奶奶是衢州本地人,平日里身体还算硬朗,生活能完全自理。然而,在2024年年底,她偶然发现左侧额头上冒出一颗黄豆大小的肿块,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疙瘩,便没太在意。可令她没想到的是,这颗“小疙瘩”竟像吹气球般疯长,没几个月就膨大成鸡蛋大小,不仅影响外观,还伴随全身的疼痛,这才让丁奶奶和家人慌了神。

家人带着丁奶奶来到衢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接诊的是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周翔。周翔详细查看了丁奶奶额头上的“鸡蛋”,第一时间安排了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丁奶奶左侧额部肿块大小有61mm×62mm,且伴有颅骨多发骨质破坏。“情况比预想的更复杂。”周翔立即为丁奶奶安排了进一步检查,影像结果证实,除颅骨外,丁奶奶的两侧部分肋骨、两侧锁骨及左侧肩胛骨均存在骨质破坏,疑似是多发性骨髓瘤。

“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上有点这疼、那疼的我们也没有在意,总以为是长了个东西,割掉就好了。”丁奶奶家属回忆道,“没想到竟然是肿瘤,我妈都八十多岁了,我们家里人当时都不知如何是好了。”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常见发病部位为髂骨、肋骨、肩胛骨等扁骨,像丁奶奶这样发于颅骨且有软组织浸润的情况在临床上非常罕见。”周翔解释道,“更棘手的是,老人已经出现多处骨质转移,加上85岁的高龄,治疗方案的制定必须慎之又慎。”

同日,周翔将丁奶奶收住入院。


完美!个性化治疗方案“鸡蛋”消失了


入院后,周翔立即召集医疗团队针对丁奶奶的身体状况开展讨论。若不手术,颅骨肿瘤持续增大可能压迫颅内组织,引发严重并发症;若选择手术,老人高龄、肿瘤临近颅内静脉窦,一侧囊壁已与血管几乎融为一体还有全麻的风险等因素,都让术中难度倍增。经过反复权衡,神经外科团队决定为丁奶奶实施局麻下颅骨骨髓瘤切除术。

各项术前准备就绪,丁奶奶被送入手术室。术中,周翔带领团队小心翼翼地剥离肿瘤组织,控制术中出血量。“由于肿瘤与血管粘连紧密,考虑到丁奶奶的年纪,以及肿瘤的性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选择切除大部分的瘤体。”历经2个小时的紧张奋战,手术终于顺利完成,肿瘤主体被成功切除。病理结果也印证了周翔的猜想,丁奶奶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术后恢复阶段,神经外科团队并未停下治疗的脚步。周翔第一时间联合肿瘤内科开展多学科会诊,为丁奶奶量身定制了“来那度胺+激素”的化疗方案。考虑到老人年纪大、耐受度低,医护团队反复研究调整药物剂量。然而,第二次化疗后,丁奶奶还是出现了明显的化疗反应,胃口变差、体力不支,整个人变得十分虚弱。

“不能让老人因为化疗反应放弃治疗。”周翔再次联系肿瘤内科为丁奶奶调整治疗方案,不仅优化了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还配合中医调理改善老人的食欲和体力。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丁奶奶的耐受度逐渐提高。经过四个周期的规范化疗后,复查结果传来喜讯:丁奶奶额部的肿瘤已完全消失,此前受损的颅骨甚至有部分骨质重新长出,外貌也基本恢复。

图片1.png

如今,丁奶奶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生活质量,每天能下楼散步、和老邻居聊天,脸上的笑容也变多了。“当初真的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中医的医生这么厉害!”家属激动地说。


当心!这种肿瘤它会“伪装术”


周翔提醒:多发性骨髓瘤的狡猾之处在于它的“伪装术”——初期症状极易与常见老年病混淆:骨痛常被当作“骨质疏松”或“关节炎”,贫血乏力被归因于“年纪大了”,反复感染被认为是“免疫力下降”,往往等疾病严重了才去医院检查,从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如何早期发现骨髓瘤?

当中老年人开始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警惕:

01不明原因骨痛,严重时出现病理性骨折;

02乏力、头晕,活动耐力下降,化验发现贫血,并且排除营养性贫血;

03反复感冒、发热等,血生化检查发现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或降低;

04尿沫增多,颜面及下肢水肿明显,化验发现白蛋白水平降低;

05食欲缺乏、嗜睡、反复鼻出血,化验发现血钙升高;

06病理性骨折、截瘫等,经过CT/磁共振检查发现脊髓压迫;

07反复心律失常、顽固性心力衰竭等情况。

当中老年人的身体发出这些“危险信号”时,务必提高警惕,尽早就诊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争取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