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煎服中药
一般我们所说的煎药主要是指汤剂,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因其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又具有制备简便、吸收显效迅速等特点,倍受患者的青眯。
煎药前的浸泡
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加水量
加水量应根据药物体积大小、分量轻重、药味多少适量掌握,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一般浸过药五分至一寸。第一煎应多加水浸泡后,先用武火(大火)煎煮,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并随时搅动以使药效成分尽量煎出。
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传统中医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 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
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
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煎药的火候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煮次数
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煎煮时间
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留取药液量
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特殊药的煎煮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服药的方法
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
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
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
服药有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