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运用膏方调治老年病的经验
膏方是指煎熬药汁成脂液,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称膏滋药。
运用膏方调治老年病必须根据老年人脏气渐衰,气血衰退,精力不足,运化不及,脏腑功能低下等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特点和常出现头晕目眩,耳鸣眼花,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衰退等症状,选择冬令时节辨证制膏进补,以营养脏腑,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促进健康,抗衰延寿;同时也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养生方法。
运用膏方调治老年病首先重视老年人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人身之三宝也。膏方中常以厚味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之类养精填髓;以太子参、炒白术、党参、炙甘草之类补益中气;以酸枣仁、夜交藤、淮小麦、远志等养心神神。调补充益之膏滋,当不离填精、益气、安神之道。临证处方虽有侧重,然三者不可贪偏废,益肾补脾固然重要,养心安神不可遗忘。如此三宝兼顾,使病家得以聚精、养气、安神,实为祛病延年之道。
运用膏方调治老年病应根据老年人“易饥易思,食已则饱” 脾胃功能衰退的特点,应主张提升脾胃元气当“清养”。 若脾胃“清养”得当,则是有效防治老年疾病的另一关键因素;但若用辛温燥热之剂培补脾胃,不仅耗散正气反无补土之功,且可加重脾胃功能之亏损,造成疾病迁延不愈。故膏方中选用佛手片、绿梅花、玫瑰花、川朴花、制香附等药性平和、药轻气薄之品疏肝运脾;太子参、炙甘草、炒白术、茯苓、淮山药甘平之剂补益脾气。
运用膏方调治老年病应根据老年人肾中阴精难于充足,而相火易于妄动的特点,应主张甘寒滋阴之剂补益肝肾阴精,同时根据“无阳则阴无以化,善补阴者当阳中求阴”之意,常在滋阴填精基础上酌情配以少量温补肾阳之药。由于人之情欲无涯,所以人至老年相火妄动、耗伤阴精的病变时常发生,故保持肾中阴精充足,勿使相火妄动,亦即养阴抑阳,故临证在膏方中常以六味地黄丸为底方,贵在调节人体气血阴阳之偏颇,乃防治老年病的关键所在。
老年疾病阴亏、气损固然为其发生之本,然阴精亏损、脾胃元气耗伤同时尚可致气血紊乱、血液运行不畅,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而“痰”、“瘀”又可反过来加重老年阴亏、气损之症,导致老年疾病缠绵难愈。所以膏方用药虽以“补益”为主,然祛邪之法不可废,当酌情使用化痰、祛瘀之剂,是有效防治老年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在老年人膏方中常选用丹参、郁金、僵蚕、丝瓜路、石菖蒲等化痰、活血化瘀之剂;反复强调老年患者应慎用辛温活血、破血之剂,以防耗伤阴精,致病情缠绵难愈。
运用膏方调治老年病常取通补兼施、动静相合的原则。膏方调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补”字或呆补,而膏方的制定,必须经过繁复而细致的辨证论治,经过医生给每老年人号脉,望闻问切后,根据每个老年人的个体特性,度身定制补膏处方,即所谓一人一膏方。补品为“静药”,必须配合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
冬令时节运用膏方调治老年病有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冬日气寒,万物的生长趋于肃杀景象,天地阳气在收藏,人与天地相应,这个时候人的阳气也要收藏,人体也容易出现阴寒胜而阳气衰。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天气温低,热量耗散多,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减低状态,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其他季节强,生理机能的旺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冬季寒冷,老年人膏方调治,既可以及时补充人体的气血津液,抵御严寒的侵袭,又可使来年少生病或不生病。难怪我国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惯,有道是“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冬令进补,来春打虎”。
运用膏方调治老年病需要掌握正确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即老年人服用膏方需要用少量开水化开,早晨空腹服用,1周后改为1天服两次,早晨与晚上睡前1小时空腹服用,根据病症需要也可用温热黄酒冲服。由于膏方较为滋腻,进补时宜忌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以及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膏方的吸收;服膏时不宜饮浓茶,不能与牛奶同服,因牛奶中含钙、磷、铁,易与滋补药中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难溶解稳定的化合物,致使牛奶与药物有效成分均受破坏,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在服用膏方期间如发生感冒、发热、咳嗽多痰或其他急性疾病应暂停服用;如服用过程中出现胃脘闷胀、不思饮食,舌苔厚腻,应停服或减少进服次数3~5日,也可配合芳香醒脾利气的药来化滞消积,待脾胃功能好转之后再行进补。
以上诸法不失为防治老年疾病,固本清源行之有效的康复之道。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