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杨继洲针灸”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杨继洲针灸”创造了多项衢州第一
12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公布《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59号),由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金瑛执笔申报的“杨继洲针灸”名列其中。由此,“杨继洲针灸”创造了衢州中医药史上的多项记录,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唯一的针灸项目、衢州地区首个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继洲针灸”传承人、主任中医师:金瑛)
层层选拨,脱颖而出
据了解,此次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各共计153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十大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杨继洲针灸”发源于衢州,在衢州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孕育而生,其最主要的杨氏及家传针灸技艺始见于1601年出版的《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由明代三衢地区针灸学大家杨继洲(1522—1620)所著,他行医4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精通针灸,治病时常常针药并重,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拓展,著成《针灸大成》共10卷20余万字,是我国针灸学承前启后的经典巨著,已被译成英、日、德、法、拉丁等7种文字、46种版本,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继洲针灸文化倡导天、人相相互协调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最高思想,阐发对宇宙间生死、寿夭、永暂、阴阳等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观点。在操作方式上,杨派针灸重视基础理论、辩证选经、循经取穴、穴少而精;讲究手法操作,尤以下手八法、十二字次第手法为著。
杨继洲针灸的传承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衢州地区民间针灸师承式或私淑式传承,具有稳定的实践频率,二是四百多年间不间断的以不同版本的《针灸大成》书籍、医案、文章、塑像、学术论文、学术交流等方式流传。
传承与保护单位:衢州市中医医院
衢州市中医医院历来重视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和发掘,经衢州市人民政府批复于1993年增挂杨继洲医院的牌子。作为“杨继洲针灸”的保护单位,在“杨继洲针灸”的文化弘扬、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文献搜集、申请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行师承式技艺传授、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杨继洲针灸馆”及“专家工作站”等动态传承机制,为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继洲针灸”非遗之路
2005年6月,衢州市杨继洲医院与中国针灸学会在杨继洲故乡联合召开“杨继洲《针灸学术》思想研讨会”。
2008年6月,衢州市中医医院被确定为非遗项目“杨继洲针灸”保护单位。2009年6月,“衢州杨继洲针灸”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成为衢州市首个传统医药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衢州杨继洲针灸”应邀参加“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取得展览会的铜奖。
2013年9月,杨继洲针灸传承人金瑛主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杨继洲针灸学术思想传承与临床应用学习班”。
2014年7月,文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公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杨继洲针灸入选该名录。
2014年12月3日,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公布《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杨继洲针灸”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保护之路,任重道远,怀着一份责任和担当,我们继续前行。向为“杨继洲针灸”遗产保护和开发作出贡献,付出努力的每一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