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生死救治!赣浙两地专家“无缝衔接”,架起生命桥梁
近日,经过全力救治的周大伯病情平稳,从衢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出院。
半个月前,69岁的他刚经历了一场跨省的生死时速救治,上饶、衢州两地的心血管内科专家“无缝衔接”,为病情垂危的他架起了生命桥梁。
69岁大伯术后突发胸闷,紧急跨省转院
年近七旬的周大伯平时身体健朗,半个月前因搬运重物后突感胸痛、胸闷,被送当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当即在右冠状动脉植入了冠脉支架。
本以为这场惊险的就诊经历终于能告一段落了,没曾想这仅仅只是开始,意想不到的危险正在接踵而至……
术后第四天,周大伯非但没有好转,反倒病得更加严重了。“稍微走两步就喘,觉得胸闷、很累。感觉有人掐着脖子,不让我呼吸一样。不能躺下,躺下就喘不上气来,晚上也只能坐着睡。”周大伯说,虽然家人安慰他说这是术后身体康复的过程,但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他心头。
9月10日晚10点,家人发现周大伯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大汗淋漓、全身衣服湿透。当地医院对症处理后,建议尽快转院,家人四处打听,可转院至衢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华军益团队进一步治疗。
转运有风险,要不要冒险到衢州一试?病危时刻,一家人心急如焚,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与其在当地拖着,不如到衢州放手一搏。
于是,周大伯的子女提前与衢州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取得了联系,当晚开启了转运之路。
历经两小时的车程,转运团队终于抵达衢州市中医医院,早已准备妥当的心内科团队立即为周大伯完善相关检查后,召开了紧急病情分析会。
入院后心脏停搏,医护紧急完成介入手术
“患者心脏停搏!”病情分析会间隙,令人心惊肉跳的事情发生了,周大伯的心脏出现了长达5S的心脏停搏情况。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进行了处置与抢救。
“患者此前右冠做过支架植入手术,术后血压持续偏低,生命体征不稳定,依靠大剂量的升压药维持。入院后B超显示患者双侧胸腔有大量积液,虽经胸腔穿刺引流后稍有缓解,但不排除冠脉再次堵塞的可能。”针对周大伯的病情,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华军益、胡芬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紧急会诊,再三商讨进一步救治方案。鉴于周大伯已经发生过心脏停搏情况,为进一步明确冠脉情况,最终决定尽早实施冠脉造影术。
冠脉造影的结果令人惊愕。造影显示:其左主干70%狭窄,左前降支近端50%狭窄,中段心肌桥收缩期压缩90%。
“心脏供血的三条大血管主要是前降支血管、回旋支血管、右冠状动脉。周大伯的主要供血血管都有严重狭窄情况,即使开通了右冠状动脉,血液依然无法顺畅供给给心脏,这导致了心脏缺血,从而引起胸闷、胸痛、气闭等不适症状。”心内科团队认为,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治疗,周大伯随时会发生严重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
时间就是生命。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华军益、胡芬芬带领心内科团队立即启动手术预案,制定手术策略。
凌晨1点,华军益带领心内科团队凭借着丰富的手术经验、娴熟的导丝技术,小心谨慎地将导丝成功通过左主干,成功疏通这支“罪犯血管”,患者当即胸闷骤减,随后迅速植入一枚支架,为周大伯的心脏重建“生命之流”。术后造影可见支架贴壁良好,血流恢复通畅。一个多小时的手术过程干净利落,术后周大伯生命体征平稳,被送回了病房。
植入心脏起搏器,心跳终于稳了
血运重建后,虽然心肌缺血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消失,但医护人员紧张的神经并没有完全解除。
“周大伯此前有心脏停搏的‘前科’,不排除会再次出现心脏停博的可能,请夜班医生持续关注后续情况变化。”手术顺利结束后,胡芬芬依旧不敢有一丝松懈。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她预想着可能会发生的紧急情况,并叮嘱夜班医护人员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果不其然,次日早上6点,周大伯的心电监护仪发出“滴滴滴”的报警声。心电监护仪显示周大伯的心跳突然变为交界性逸博心律、短暂停搏4秒,心跳频率只有37次/分,而血压也降到63/29mmHg。
“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说明患者心脏的心房、心室的交界区域出现了异常的搏动情况,此时患者可能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身体不适现象。”胡芬芬解释,我们的心脏跳动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汽车要运行需要“油门”给力,出现交界性逸搏心率相当于“油门”不给力了。周大伯的情况,需要采用植入起搏器的方式进行治疗。医护人员快速予药物提升心率并紧急将周大伯送至介入室,予心脏起搏器植入。
至此,这段“救心”之路终于告歇。术后一周,周大伯康复出院。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