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内左、右脑接连“中弹”,医生:“病”在脑,“根”在心
近日,衢州市中医医院接诊了一位1小时内,左、右脑接连脑梗的患者,血栓就像“子弹”一样,连续两次“射击”大脑动脉,危及生命。神经外科介入团队争分夺秒为患者顺利打通堵塞的脑血管,挽救了患者生命。
实属罕见
六旬大伯双脑接连“中弹”
“那天,我们刚好在家吃中饭,他夹了一片藕,正想塞到嘴巴里,突然间手就停了下来,整个人跌坐到椅子上,不能动弹。”回忆起事发当天的经过,徐大伯的妻子谢大妈不禁哽咽起来,“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谢大妈立即拨打120,将徐大伯送到了衢州市中医医院。接线医生详细询问了徐大伯的症状,考虑他很可能是急性脑卒中(脑梗)。
到院后,急诊卒中小组已经就位,并迅速启动卒中绿色通道。医护人员立即为徐大伯行心电图、血检、头颅CT+颈部CTA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徐大伯心肺功能均不太好,他的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管腔重度狭窄及部分远端闭塞,被确诊为房颤、脑梗。医生立即为徐大伯进行了对症治疗并呼叫专科医生会诊,在获得家属同意后准备进一步行DSA检查、治疗。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周翔成为了徐大伯的主管医师,准备为他手术。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医护人员正准备将徐大伯送往DSA手术室。突然徐大伯的情绪变得非常烦躁,无法交流。“患者的病情突然加剧,我立即又为他做了一次脑部CT检查,排除脑出血的可能。CT结果显示,徐大伯原本好好的左脑也有梗塞的迹象。”周翔介绍,“我判断他应该是房颤导致的脑梗,这种短短1个小时之内两次脑梗的情况,在我的从医生涯中还没碰到过,临床上也比较罕见。”
环环相扣
DSA介入治疗打通大脑“生命线”
情况紧急,周翔将徐大爷的病情、治疗后期情况和潜在风险与家属再次进行了解释和沟通。麻醉科、导管室严阵以待。徐大爷在卒中小组医护的全程陪同下,以最短时间进入DSA手术室。
入室后,周翔立即为徐大伯进行了全脑的DSA造影,造影结果显示他的左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未见明显血流,说明这块区域几乎完全堵住了。大脑中动脉主要是供应大脑半球前2/3的血供,包括脑叶额叶、顶叶、颞叶以及岛叶,情况比右侧更为危重。“时间就是大脑”,每耽误1秒都会造成患者神经元细胞的进一步死亡,这与术后的语言、运动恢复情况息息相关。
手术开始,周翔娴熟地在取栓微导丝引导下一路来到左侧大脑中动脉M2远端阻塞处,明确微导管在血管真腔内,再用取栓支架通过微导管到达闭塞段远端,顺利取出两块大小约3*5mm红色血栓。紧接着,周翔又将徐大爷右侧的血栓顺利取出。双侧大脑病变处血流完全恢复,术中出血量极少。整个取栓过程仅耗费短短1个小时,术后徐大爷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
徐大伯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从术后徐大伯的片子上看来,这两次接连的脑梗对他的大脑并没有产生严重的损伤,左右脑均没有明显的脑梗病灶。”周翔介绍,在重症监护室住院7天后,徐大伯病情相对稳定,便转到神经外科继续康复。
“他恢复得挺好的,醒着的时候老是腿挪啊挪地想下床。”神经外科病房内,谢大妈感激地说,“太感谢这里的医生、护士了,是他们救了我老头子的命。”
关注“心”事
房颤患者脑梗风险更高
周翔介绍,心源性血栓在老年人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房颤,而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很高,且往往无任何症状。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6倍到17倍。房颤发生时,心房内血液不能有效泵出,较容易在左心房的左心耳部位滞留,从而形成血栓。这种血栓黏附性不高,往往会掉下来跟着血流走,从而诱发脑梗或者其他脏器血管梗死,而脑血管是最常见的栓塞部位。
一旦发生脑梗死,短时间内会导致神经组织缺血坏死,治疗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尽快恢复血流灌注。目前,对于新发的脑梗死4.5小时内可以通过静脉溶栓的方法,用快速起效的药物溶解血栓;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或者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因血栓大,血栓近端血流完全停止,溶栓药物无法顺利到达血栓,静脉溶栓效果不佳。这时可通过介入手术进行动脉取栓,应用支架或抽吸的方法取出血栓,实现血管再通。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