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联合,为95岁老人打通大脑“生命线”

发布时间:2023-09-21 作者:吴茜玲 来源:宣传统战部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严重脑血管疾病,可以称之为“健康杀手”。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世界第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

近日,衢州市中医医院多学科通力合作,突破高龄手术“禁区”,成功为一名95岁老人,打通大脑动脉,使狭窄血管恢复再通,拆除了这颗随时都可能引爆的“炸弹”。

屋漏偏逢夜雨,95岁大爷结核未愈又查出脑血管堵塞

陈大爷,今年95岁。一向身体硬朗的他,在年初被诊断出患上了结核性胸膜炎、肺部感染。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逐渐平稳,但常常还会有胸闷、头晕、全身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今年7月份,陈大爷胸闷、头晕等症状加剧,家人将他送到到衢州市中医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陈大爷的胸闷、食欲不振的症状均有所好转,可是头晕症状却始终不能缓解。于是,呼吸内科医生便邀请了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姜洪顺前来会诊。姜洪顺建议陈大爷行大脑CTA(CT血管造影)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陈大爷的左侧大脑动脉重度狭窄。进一步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后发现,陈大爷的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率达到了98%,几乎是完全堵住了。

“大脑后动脉是我们大脑内比较重要的血管,一旦完全闭塞,就会出现脑组织缺血,导致脑卒中。像陈大爷年纪这么大的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更是会危及生命。”姜洪顺介绍。

情况紧急,陈大爷被转入神经外科病房继续治疗。

两难选择,患者及家属选择信任

陈大爷转入神经外科后,是否手术的难题就摆在了医生与家属面前。

传统观点认为,80岁是外科手术难以跨越的一个分水岭。95岁的高龄对医生来说无疑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要进行脑部手术。然而,陈大爷目前身体状况不太理想,抗结核治疗疗程还没有结束;肺部感染导致他肺功能非常差;有冠心病史,存在心包积液,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早搏有10000多次;白细胞也很低,这些问题就像是摆在医生面前的一座座大山。

不手术的话,则陈大爷随时有中风的风险。

“我父亲身体一直都比较好,去年还能自己一个人坐公交车从南区到西区。虽然我们家里人都很担心手术的风险,但是我父亲很有信心,决定做这个手术,我们家里人也都尊重他的决定。”

多学科联合,突破手术高龄“禁区”

在医务部的统筹安排下,神经外科、呼吸科、心内科、麻醉科等进行了多学科联合会诊,对陈大爷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结合大家的会诊意见,专家组决定先为陈大爷治疗心律失常、白细胞过低、肺部感染等,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在陈大爷抗结核治疗结束后再为他行手术DSA治疗。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调理,陈大爷的身体各项指标明显好转。9月6日,陈大爷再次入院准备手术。

为了确保手术万无一失,神经外科又邀请了上级医院神经外科专家以及本院的呼吸科、心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参与联合诊疗(MDT)。经过反复讨论、充分评估手术风险,专家团队为陈大爷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会诊.png

“为超高龄手术患者实施麻醉,对于我们麻醉医生来说安全只是第一步。”麻醉科主任项余华介绍,“为了让陈大爷能够顺利完成手术,回归家庭,我们决定采取精准麻醉、快速康复以及舒适化理念,包括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超声引导下动静穿刺、深静脉压检测、有创动脉压检测、术中体温保护、肺保护策略等措施,确保将麻醉创伤降到最小。”

9月9日下午,陈大爷被送入DSA手术室,在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神经外科团队成功为陈大爷置入一枚支架,术中造影可见,脑血管狭窄明显改善,血流也随即恢复了通畅。麻醉复苏后,陈大爷顺利拔出气管插管,安全返回病房,术后第1天即可下地活动并且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自诉头昏情况也较术前好转。3天后,陈大爷顺利出院。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