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中药有什么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23-05-17 作者: 来源: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堪称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通过中医治疗疾病,虽然需要的周期相对较长,但是能够在治愈身体疾病的同时,调理身体,可谓一举两得,中医多通过汤药的方式来治疗疾病,但是因为相关经验的匮乏,很多朋友对于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并不是很清楚。

中药的煎煮过程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

一、不要清洗药材

  很多没有经验的朋友,在煎煮中药之前,都会选择将药材进行清洗一番,认为这样更加的干净,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清洗会导致细小的中药材被冲走,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而且大部分中药材在炮制之前,都已经清洗过了,可以直接煎煮。

  二、慎重选择药罐

在煎煮中药的过程中,药罐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不应该选择金属材料的药罐,因为此类药罐有可能会游离出金属离子,可能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应该尽量选择砂锅或者是陶器,这两种材质的药罐是最适合用来煎药的。

三、要注意操作顺序

煎药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首先应该加适量的冷水,将药材充分浸泡半个小时左右,不要浸泡太长时间,以免药物事小,另外主要不要直接用开水浸泡,一定要用冷水,开水会导致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破裂,影响药效。

四、要注意时间和火候

一般来说,当中药煮沸之后,应该在蒸煮二十到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不要立即熄火。一锅药材可以煎煮两到三次,等到第二次煎煮时加冷水或者是热水均可,此时不需要浸泡,可以直接进行蒸煮。

煎煮中药的时候也要注意火候,不同药材使用的火候是完全不一样的, 煎煮之前要咨询一下医生的意见。

五、煎煮完之后应该立即将药汤倒出

中药煎煮完成之后,不能长时间放在砂锅中,应该及时将煎煮好的中药取出,否则随着温度的下降,部分含有胶体的药液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胶凝现象,不仅会影响药效,更容易导致酸败,所以千万不能大意。

综上所述,煎煮中药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还是很多的,药罐的选择以及操作顺序乃至时间和火候都需要把控好,否则容易影响药效,另外煮好后的中药应该及时服用,否则容易出现胶凝现象,影响药效,中药治疗疾病需要的周期相对较长,大家应该尽量保持耐心。

 

中药常见的服用方法以及服药禁忌

中药在用于治疗疾病的时候需要讲究服用的方法和服用的时间,那么中药常见的服用方法有哪些呢?

服用方法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付汤药每天分两次温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几次,有的又可以煎汤来代替茶饮。

具体服用方法介绍如下:

温服

一般药物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如平和补益药物。

热服

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冷服

在药液冷却后服。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

顿服

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药等。

频服

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此外,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见效了就要立即停药,千万不要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人体正气。

服用中药5点禁忌及注意

1.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降低药效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2.黄瓜、冬瓜等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难以消化。生冷类食物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吃多吃寒性的食物。

3.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其中银耳和阿胶,忌与茶水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生成分碱等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

注意: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在服药2小时后再喝。

4.服用中药期间, 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比如牛肉、狗肉、羊肉等。

若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要抛弃荤腥油腻的食物。

5.中药治疗疾病可以标本兼治疗,而且运用中药的副作用小。

但是因为中药需要肝脏和肾脏代谢。因此,如果有肝病和肾病(乙肝也算),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

即便是最常见,最温和的中药,如果是肝脏有疾病的病人,也容易出现药物性肝炎。

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但是现代的中药已经摒弃了很多毒副作用太大的一些药品,但是要想服用中药,还是要到正规的医院去,咨询过医生才可以放心的吃,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病并不严重,所以自己买了中药吃,这样是不对的。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