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十八般武艺 | 立秋养生需养肺!饮食诀窍Get……
立秋 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立”意为开始
“秋”意为禾谷成熟
此时阳气逐渐收敛
阴气渐长 自然界的万物
从繁茂开始趋向成熟
衢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汪雯表示,尽管南方处于“秋老虎”季节,但此时养生应以“收”为主,以“和”为贵,少辛增酸,滋阴润燥。
立秋润燥生津正当时
立秋往往处于中伏期间,此时尚未出暑,因此气温不会立即下降,但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我们的生活作息也需要适当调整。
立秋以养收为原则,汪雯给大家提供3个小贴士:
1.立秋起居宜早睡早起
夏季养生因阳气充盛,宜夜卧早起,而迈入立秋之后,适合早卧顺应阳气收敛,早起顺应秋气清爽。宜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穿衣方面讲究春捂秋冻,常人可不必过早添衣。
2.立秋饮食宜润肺防燥
秋季对应肺脏,最怕燥邪,可以适当摄入润肺滋阴的食物,如白果、杏仁、木耳、银耳、百合、莲藕、马蹄、蜂蜜、白芝麻、猪肉、鸭肉、柚子之品。
另一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肺主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天可适当摄入酸味食物,如西红柿、枇杷、柠檬、山楂、石榴、葡萄等,避免食用太多辛散的生姜、大蒜之物。并且酸味入肝,可以强盛肝木,防止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
3.立秋锻炼宜适时有度
立秋时节,阳气收敛,因此运动量不宜过大,防止阳气损耗太过。慢跑、瑜伽、太极、八段锦之类的活动比较合适,以微汗为宜。此外,秋季草木开始凋零,心情容易抑郁,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帮助调畅情志。
下面,汪雯从养身汤膳、养身药茶、中医外治疗法
等方面帮助大家更好地守护健康
赶紧收藏起来吧
▼
立秋汤膳药茶推荐
1.酸梅汤
乌梅、山楂、陈皮、甘草、桑葚干等,加黄冰糖煮水服用。可以消暑解渴,帮助消化。
2.百合羊参炖肉汁
原料:夹心肉、生姜、鲜百合、莲子、西洋参片、枸杞、食盐、黄酒。
做法:
(1)夹心肉、生姜洗净切细粒备用,鲜百合、莲子洗净备用。
(2)夹心肉拌入生姜、调料,打上劲,做成丸子。
(3)将肉丸等其它原料放入炖盅,加纯净水,上笼屉蒸熟即可。
功效:益气生津、养心安神。
3.养生药茶
(1)薄荷菊花茶
薄荷、菊花、麦冬、甘草、北沙参、百合等药物制成茶包,每日一包,泡水饮用。
功效:养阴润肺、清利咽喉。
(2)茯苓薏仁茶
茯苓、薏仁、陈皮、泽泻、苍术、佩兰、白术等药物制成茶包,每日一包,泡水饮用。
功效:健脾养胃、利水渗湿。
立秋外治法推荐
1.隔药饼灸
治未病中心特采用妇科调经药方——温经汤加减制成药饼,可以治疗冲任虚寒,气血阻滞的症状。长夏天气炎热,各类冰饮瓜果下肚后,极易损伤脾阳,在立秋之际采用温通的药饼施灸于中脘、关元等穴位,可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此外,药饼灸还能治疗气血不调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少腹怕冷等。
2.艾灸关元
我国古代就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这一说法。关元是强身健体的要穴,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功效。此际灸之,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
3.核桃灸
核桃灸是指以核桃壳为隔垫物,上置艾炷施灸的方法。可以治疗近视、视疲劳、结膜炎、干眼、视神经萎缩等眼部疾病。
4.铜砭刮痧
铜砭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铜制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适用于中暑、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颈肩腰腿痛、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5.平衡火罐
平衡火罐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以现代医学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运用闪罐、摇罐、走罐、抖罐、留罐等手法,作用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起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作用。适用于颈肩腰腿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等。
衢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按照国家中管局“治未病”科发展相关要求建设,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面向广大健康、亚健康、体质偏颇、病前状态、慢性疾病需实施管理人群。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和经络辨识的健康状态辨识结果,给予服务对象个性化健康指导方案,经过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中药、针灸、推拿、灸法、刮痧、拔罐、耳穴压豆、放血、中药熏蒸、穴位贴敷等健康干预手段,结合服务效果追踪,施行中医健康管理全程服务。擅长对体质偏颇、睡眠障碍、肥胖超重、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进行综合调治。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